他乡甘露:藏学家的学术和心路历程——访知名学者沈卫荣教授
泽仁曲措;沈卫荣,1962年生于江苏无锡,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系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从事西域语文、历史,特别是西藏历史、藏传佛教和汉藏佛学的比较研究。沈卫荣教授是当代中国少数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问题意识的学者之一,其研究以语文学为根基,贯通历史、宗教、语言等多学科,为公众理解西藏文化贡献了重要视角。通过《大乘要道密集》等文献研究,揭示藏传佛教在中原与西域的传播路径及本土化过程。倡导回归“语文学”传统,强调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还原。他批判元代文献中对藏传密教的色情化误读,还原“演揲儿法”等术语的宗教本质,揭示历史书写中的文化偏见。在活佛转世制度研究中,他结合清代金瓶掣签制度,强调中央政府对宗教事务管理的合法性与历史延续性。文章围绕沈卫荣教授的学术成果及贡献,就其对西域语文、历史、藏传佛教和汉藏佛学的比较研究方面的主要学术观点等进行了专访。
关于西藏早期文化史几个问题的思考
霍巍;西藏早期文明的诞生,与早期文化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要理解今天的西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首先就必须对西藏早期文化史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观念。西藏早期文化史均是在文字诞生以前的历史,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是西藏早期文化史的起始点,而其下限,则限定于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之前。首先要对西藏文化史的概念设定及其理解与阐释,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既要运用科学发掘和调查所获有关与西藏人类早期活动有关的、尽可能丰富、全面的考古资料作为核心史料和叙事基础,同时也要充分从西藏古史传说和记载当中吸取王国维先生所言的“历史的素地”,与考古材料相互比较,从中得出合理的阐释。西藏文化史上若干重大问题包括人类拓殖高原、早期农业的诞生以及早期文明诞生的历程及其特点,都是研究的重点。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系列幡画像研究
夏吾卡先;次珍;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带走的文物中有一套幡画像,总共10幅,目前分别藏于大英博物馆和新德里国家博物馆。由于其艺术风格独特,并且保存完整,部分附带名号题记,历来被视作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品。自斯坦因于上世纪初刊布其基础信息和部分图像资料以来,2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先后对部分画像引用研究,但因原考古报告与多幅现存资料存在差异,大多菩萨的身份、组合关系及年代甚至于艺术风格尚未形成一致看法。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数次前往大英博物馆实地观察吐蕃绢画,详细梳理学术史,在首次调取斯坦因珍藏图像资料的基础上,再次确认该系列幡画像为大体一致的双面像。但由于早年采集的图像面和后期修复加固面存在差异,因此早晚画面并不一致。系列幡画像可能为八大菩萨和日光、月光菩萨为组合的十大菩萨,绘制年代为8世纪末。其艺术风格在继承吐蕃腹地流行的南亚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装帧等融合了当地因素,系吐蕃乃至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绘画的代表作。
西藏阿里普兰鲁普石窟调查报告——兼论西藏西部萨迦派壁画遗存
梁云云;文章介绍了新发现的阿里普兰鲁普石窟概况,对各洞窟逐一调查,重点关注2号窟、3号窟壁画。其中3号窟壁画中道果、胜乐教法传承上师可确定该窟为萨迦派洞窟,呼应俄尔钦·贡噶桑波的弟子古格堪钦·扎巴坚赞■(1415-1498)15世纪在细德地区的传法活动。另外识别札达县皮央石窟灵塔窟壁画,发现该窟与鲁普石窟3号窟、细德拉德寺侧殿壁画题材一致,反映出15至17世纪西藏西部地区萨迦派的传播和对师承与法脉的重视。综上确定鲁普3号窟壁画年代与风格。此外2、3号窟壁画透露出鲁普石窟曾受多个教派影响。
崩·朗巴郎增拉康再考
确吉措毛;项智多杰;西藏东部、青海、四川及甘肃等地区分布着大量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其中以西藏东部芒康县的造像最为集中。文章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尤其是敦煌古藏文文献和其他藏文典籍,发现了“崩”■一词的相关记载。结合这些资料,文章提出仁达摩崖石刻藏文题记中所提到的“崩”地方应为今芒康县帮达乡然堆村“朗巴郎增”拉康所在地,而该拉康则是由吐蕃时期的益西央所建造。崩朗巴郎增拉康内的佛像造型无论是服饰、腰带,还是莲座等元素,既展现了吐蕃的传统风格,又融入了唐代汉式造像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唐代汉藏民族之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该拉康不仅为我们理解吐蕃时期的造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为研究唐代汉藏文化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青海吐蕃墓出土木俑与吐蕃葬仪中的“替身”考
赛本加;考古发掘的吐蕃时期墓葬虽受到不同程度的盗掘或破坏,但仍然发现有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的随葬品。随葬品除了饮食用具、衣物、首饰等生活用品外,还有仪轨用品和“明器”。其中一些器物在丧礼过程中发挥了特殊功能,仪式完毕后成为随葬品之一。文章通过梳理分析吐蕃墓出土的木俑以及相关葬仪文献,认为俑类器物为吐蕃时期丧礼中作为“替身”使用的器物之一。
略谈迎娶金城公主之吐蕃使臣尚赞咄热拉金
达琼;桑吉东智;唐蕃之间路途遥远,道路险峻,各类使臣却往返不断,持续二百多年,为促进吐蕃与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过重要作用,婚使尤为如此。在古汉、藏文献整理和注译成果,以及吐蕃史和汉藏关系研究实践中,学界对往返于唐蕃之间的使臣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唐蕃各自委派之使臣类别、出使年代、使臣任务、进献方物、材料出处等总体上有所归纳和交代。然而,相关古汉、藏文材料之取向、详略、解读和运用不尽相同,使个别使臣姓氏、职衔、使团中的身份以及其他事迹方面仍有较大的探讨余地,吐蕃使臣尚咄热拉金就是如此。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专注个案,运用汉、藏文献资料比对分析方法,确立汉语“尚赞咄(或‘尚赞吐’)”与■之间对音关系,对迎娶金城公主之吐蕃使臣尚赞咄热拉金的姓氏、职衔和使团中的身份及处理吐蕃内外事务等事迹做分析研究,以期进一步推动使臣个案研究,为相关研究方法提供借鉴。
关于新出古藏文吐蕃兵书残卷的几个问题——新出古藏文兵书研究之一
陆离;从近年新出古藏文兵律文书中关于大茹本(ru dpond chen pho)、将领(dmag phond,将军)、茹本(ru dpond)、大将领(dmag phond chen pho,大将军)、沃本(vog phond)、宁宗(snying tshoms)等职官、部落的记载来看,与吐蕃时期相关制度不符,该件军事文书不应该是吐蕃时期的兵书。这件文书应该是宋代古格王朝时期的军事文书,其时间在10-11世纪,年代与敦煌出土藏文文书比较接近,故有相同的古藏文文书特征。至于文书另一面书写有汉文佛经《四分律》内容,这与当时古格等地与中原内地仍然存在宗教文化交流有关。文书记载了古格王朝的相关军事制度,反映了古格王朝对吐蕃时期有关军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柱间史》与敦煌古藏文《罗摩衍那》的互文关系初探
泽拥;西藏割据时期的重要文献《柱间史》历来备受关注,关于其叙事的研究尚有突破的空间。文章主要从互文的视角,尝试解析《柱间史》与敦煌古藏文《罗摩衍那》之间的叙事关系。文章在对比敦煌古藏文《罗摩衍那》《殊胜赞<广释>》和《萨迦格言及注释》几个包含罗摩衍那故事的文献之后,选定古藏文《罗摩衍那》作为与《柱间史》进行互文研究的文本,进而在“英雄与美人”的叙事框架下提出,两个作品在地域特征的描述、猴子与女人及“镜子”与“箭射”的情节设置和松赞干布与罗摩、文成公主与悉多、赤尊公主与布尔巴拉几组人物塑造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映射关系。这一关系在引入《韦协》《嘛呢全集》《娘氏教法源流》及《弟吴宗教源流》同《柱间史》进行横向对照后,显得更为明晰。对《柱间史》与敦煌古藏文《罗摩衍那》之间潜在的互文关系的揭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柱间史》背后深广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
敦煌苯教丧葬仪轨文献殉羊叙事研究
拉热扎桑;敦煌写卷P.T.1042、P.T.239、P.T.1134、P.T.1194和斯坦因收集的S.I.O.504中有不少涉及吐蕃时期苯教使用动物殉葬的叙事内容,其中关于绵羊的独特叙事内容是其他殉葬动物所不具备的。文章从敦煌苯教丧葬仪轨文献、青藏高原考古资料、藏族社会原始苯教丧葬遗俗三个视角考察绵羊是如何被吐蕃苯教赋予独特文化意蕴的。同时探讨了有关绵羊叙事的内容所反映的吐蕃社会多元性和文化多源性,以及农牧复合社会对吐蕃苯教世界观和生命观的塑造。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
王宏星,崔凤军乡村旅游是可以实现旅游者、农民和乡村社区多赢的一种生态旅游方式,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考察多个国外的乡村旅游项目,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特色与不足,提出了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系统概念,并对乡村旅游对我国农村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了分析,为我国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
张永国;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于唐宋以后在这条古道上贸易的代表性商品是茶和马,故称之为茶马古道。这条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它把西南地区的许多民族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的团结和友谊,巩固了祖国西南边疆,文章试图从多角度去把握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发展历程,挖掘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拉萨市建设银行客户满意度实证研究——基于服务质量视角
赵冬阳;认识银行业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至关重要。文章以拉萨市建设银行为例,采用层次回归分析,对银行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顾客对银行服务的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评价越高,客户的满意度就越高。并据此提出了拉萨市建设银行提高服务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西藏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杨阿维;李昕;叶晓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西藏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西藏乡村振兴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为基础,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全面振兴目标。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西藏现阶段乡村发展实际,以"三农"问题为基础,采用AHP法构建西藏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型中指标选定、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得出综合评分,从基期评价中发现治理有效和产业兴旺是制约西藏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宜居是促进西藏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根据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得出西藏地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基期综合评分为46.6,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值评分为53.83,提高7.23个百分点,说明西藏乡村振兴预期目标可以实现的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藏族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陈立明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与该民族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婚姻制度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藏族婚俗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在新时期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大潮中,传统的婚俗文化正发生着改变,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多姿多彩的风貌。
基于青藏铁路建设沿线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程伦理学启示
铁怀江;肖平;文章以青藏铁路建设沿线地方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研究基础,提出了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工程师的重要伦理责任,论述了相应的行为指引,指出了加强工程职业自治、展开工程伦理规范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工程伦理学规范建设的内容应包括工程决策要兼顾地方群体利益,工程行为要遵循最高伦理标准,加快工程伦理规范建设等方面。
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
张永国;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于唐宋以后在这条古道上贸易的代表性商品是茶和马,故称之为茶马古道。这条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它把西南地区的许多民族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的团结和友谊,巩固了祖国西南边疆,文章试图从多角度去把握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发展历程,挖掘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析小说《傲慢与偏见》在结构和人物性格中讽刺的运用
肖铖通过在《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的结构和人物性格中运用的讽刺技艺,充分显示了简·奥斯汀是一位小说大师。并以此对文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藏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为例
刘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西藏是边疆民族地区,也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西藏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在"大思政"格局之下,积极培育和铸牢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如何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观,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历史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对于西藏高校而言,具有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